高血脂是什麼?血脂的組成及血脂過高的風險全解析

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是高血脂指標之一

血脂異常是引起心臟疾病最關鍵,也最可被「改變」的危險因子之一。當低密度膽固醇(LDL-C)或三酸甘油脂(TG)偏高,斑塊便較易在血管壁堆積造成動脈粥狀硬化,進而提高心肌梗塞與缺血性中風風險。但好消息是,血脂是可以被管理的!接下來,我們將說明什麼是「血脂」、不控制會有什麼影響、如何區分「高血脂症」與「高膽固醇血症」、誰是高風險族群,以及日常可行的預防與注意事項,協助你和醫療團隊擬定合適的管理策略。

什麼是血脂?對身體有好處還是壞處呢?

「血脂」是血液中的脂質總稱,主要由膽固醇(cholesterol)與三酸甘油脂(triglycerides, TG)構成。因為脂質不溶於水,會被包在「脂蛋白」顆粒中在血液裡運輸, 其中最常見的膽固醇種類是 LDL、HDL(臨床報告常見為 LDL-C、HDL-C)。一般俗稱 LDL 為「壞膽固醇」、HDL 為「好膽固醇」,重點在於不同脂蛋白對於動脈粥狀硬化的影響。

從生理角度看,膽固醇並非全然有害,它是細胞膜的重要結構,也是不少必需物質(例如類固醇荷爾蒙、維生素 D 與膽酸等)的前驅。此外,人體本身(肝臟)就能製造膽固醇,而飲食中的膽固醇多來自動物性食物,只有當膽固醇過量累積於血中與血管壁時,才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臨床檢驗的「血脂檢查(脂質檢測)」通常包含 總膽固醇(TC)、低密度膽固醇(LDL-C)、高密度膽固醇(HDL-C)、三酸甘油脂(TG)4 項指標,單位多以 mg/dL 報告。在一般健檢/門診中,LDL-C 可直接量測或由其他數值估算,而總膽固醇大致等於 LDL+HDL+(TG 的 20%)

高血脂是什麼?高血脂症和高膽固醇血症一樣嗎?

高血脂症可能會對心臟、血管造成影響

高血脂是指「一組血脂指標的異常」,包括低密度膽固醇過高、三酸甘油脂過高,或高密度膽固醇過低。其中任何一項出現問題,都屬於高血脂。也就是說,高血脂不等於單純的膽固醇過高,也可能是三酸甘油脂或高密度膽固醇的異常所造成。這一點在衛生福利部與國際臨床指引均有明確說明。

高膽固醇血症則是以「膽固醇(尤其低密度膽固醇)升高」為主的狀態,若主要異常為三酸甘油脂,稱為高三酸甘油脂症;若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同時偏高,則稱為混合型高血脂。臨床上會依個人心血管風險,設定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高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,作為後續生活調整與藥物治療的依據。

不控制血脂會怎樣?血脂過高可能引起的 3 大風險說明

長期放任低密度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偏高,血管內膜會逐步累積脂質,引起發炎與纖維化,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,進而導致冠心病(心肌梗塞)、缺血性中風與周邊動脈疾病。研究顯示,每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約 39 mg/dL,重大血管事件風險平均可下降約 20%~25%;歐洲/國際治療指引也據此強調「越低越好、越早越好」的趨勢。以下列出血脂過高可能引起的 3 個常見風險:

主要風險一:心臟與腦血管事件上升

低密度膽固醇偏高與動脈粥狀硬化具有因果關聯,持續控制低密度膽固醇能確實降低心肌梗塞、缺血性中風與血行性再狹窄等風險。目前臨床試驗與指引也一致支持以風險為導向,設定更嚴格的低密度膽固醇目標。

主要風險二:嚴重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引發急性胰臟炎

三酸甘油脂 ≥500 mg/dL 即屬「嚴重」範圍,需積極處置;三酸甘油脂 ≥1000 mg/dL 時,急性胰臟炎風險會明顯提升,在臨床上是必須迅速處理的狀況。

主要風險三:肝臟與代謝問題

研究一致顯示,高三酸甘油脂會增加脂肪肝的風險,並且與胰島素阻抗協同發生。而這類代謝問題,也會再拉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。

誰容易出現高血脂問題?4 大常見高風險族群整理

以下列出 4 類較容易出現血脂異常的族群。臨床建議,有這些狀況的朋友應更積極檢查,以及時採取介入治療:

1.酗酒者

酒精會刺激肝臟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,讓三酸甘油脂上升,若本身屬於三酸甘油脂偏高的人,飲酒會使數值惡化,嚴重時更可能增加急性胰臟炎風險。台灣國健署亦提醒「避免飲酒」以降低心血管風險。

2.肥胖與代謝危險族群

「動脈粥狀硬化型血脂異常」是肥胖族群常見的問題,可能會出現三酸甘油脂上升、高密度膽固醇下降,並伴隨胰島素阻抗等狀況,不過只要減重約 5%~10%,通常就能顯著降低三酸甘油脂、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。

3.抽菸者(含二手菸)

抽菸與高密度膽固醇偏低有關,經常吸菸或暴露在二手菸環境者,體內的好膽固醇可能因此降低,而戒菸後高密度膽固醇則會明顯回升,對心血管風險有實質好處。國健署亦建議「戒菸」或遠離二手菸,作為血脂與心血管保健的重要原則。

4.愛吃甜食、常喝含糖飲料者

攝取過量添加糖(特別是果糖與含糖飲料)的食物,會促進肝臟「新生脂肪生成」,使三酸甘油脂上升,並惡化血脂型態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把「遊離糖」控制在每日總熱量的 10% 以下,越低越好。

如何避免高血脂?高血脂的預防方法及注意事項分享

健康飲食是遠離高血脂的日常方法之一

想要遠離高血脂,原則是「先調整生活、再藥物控制」,以均衡飲食、體重管理、規律活動、戒菸與節酒為基礎,但若屬高風險或已達嚴重程度,則應盡快至相關門診進行檢查,並依醫囑評估使用藥物。以下列出 4 個預防高血脂的方法及重點:

1.飲食控制

以「多植物、少加工、好油取代壞油、少糖」為核心最實際。日常餐盤建議以蔬果、全穀雜糧、豆類與堅果為基礎,蛋白質優先選擇魚類與去皮白肉,而烹調油盡量以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(如橄欖油、菜籽油)取代飽和脂肪(肥肉、奶油、椰子油),有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並減少動脈粥狀硬化風險。另外,採用地中海型飲食或得舒飲食,可改善血脂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;若能確實節制含糖飲料與精緻甜點的攝取量,將「遊離糖」控制在每日總熱量 10% 以下,更有助於避免三酸甘油脂上升。

2.體重維持與規律運動

想看見血脂的明顯改善,其實不需要一次減太多。對多數人來說,先設定減重 5%~10% 就能讓三酸甘油脂下降、高密度膽固醇上升,血壓與血糖帶來的風險也能同步改善,且減重幅度愈大,改善幅度通常愈明顯。配合每週至少 150~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活動(或 75~150 分鐘高強度),並在每週至少 2 天加入肌力訓練,可進一步改善血脂與整體心血管健康。

3.良好生活習慣

戒菸是維持血脂與心血管健康的關鍵之一,研究發現,停止吸菸後高密度膽固醇會上升,即使體重略增,對血脂的淨效益仍為正向。除此之外,也應嚴格節制或避免飲酒,因為酒精會促進肝臟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,使三酸甘油脂升高,對原本三酸甘油脂偏高者更不利。

4.定期檢查與用藥討論

建議有類似狀況者,可與醫療團隊訂出個人化目標並固定追蹤,若為高危險個案(例如已有動脈粥狀硬化疾病、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病,或低密度膽固醇非常高),通常需較積極的降脂策略。舉例來說,當三酸甘油脂達到 500 mg/dL 以上,首要任務是儘速把數值降下來,以降低急性胰臟炎風險,此時除了嚴格飲食與戒酒,也需排除次發性原因並依醫囑評估使用藥物。

改善血脂立刻行動!正欣診所提供你專屬的專業血脂評估療程

穩定控制血脂,才能真正降低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。從今天開始調整飲食與作息、規律活動、戒菸節酒,並與醫療團隊一起設定「低密度膽固醇」與「三酸甘油脂」的個人化目標,按月追蹤數值,就能把風險降下來。

正欣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,會依你的檢驗數據、家族史與整體風險,設計可執行的管理計畫;對於血脂偏高或屬高風險的個案,醫師也會依臨床指引討論必要的藥物選擇。在合適的適應症與安全監測下,以血液淨化作為輔助控制高血脂的策略之一,協助更有效率地達成血脂控制目標。

如果你希望更有系統地把血脂控制好,歡迎預約正欣診所的血脂評估與門診諮詢;讓我們用專業與陪伴,和你一起把健康主動掌握在自己手上。

延伸閱讀:

血液淨化大對決:雙重過濾 vs. 離心機

怕膽固醇不敢吃蛋?小心反而錯過營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