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少症悄悄找上門?讓肌肉恢復的關鍵飲食!

隨著年齡增長,許多人會發現自己走路速度變慢、走一小段路就需要休息,拿東西變得吃力,力氣變小,甚至稍微跌倒就可能骨折或扭傷。這些現象往往與「肌少症」有關

肌少症是指肌肉量與肌力隨年齡下降而導致功能退化,進而增加跌倒、骨折、失能與慢性病風險。根據研究,50 歲之後肌肉量每年平均會減少 1%~2%,若沒有適當的飲食與運動介入,隨著時間累積,對健康與生活品質的影響將會十分明顯。

在眾多營養素中,「蛋白質」是維持與合成肌肉的關鍵,如何聰明地搭配每天蛋白質攝取,對於預防肌少症與保持活力是十分重要的!接下來將提供一日蛋白質攝取攻略,幫助中年後的我們,吃得健康、肌力不減!

在診所經驗中,我們常常遇到許多中年甚至年輕族群的貴賓,外觀看起來體重正常,甚至沒有明顯的肥胖問題,但透過體組成分析卻發現骨骼肌量偏低。這些貴賓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特別感覺,直到到診所接受檢測,才驚訝自己其實已經處於「肌少的高風險族群」。肌肉不足並不只是體態問題,更會影響基礎代謝、血糖調控與行動力,一旦累積下來,可能增加跌倒、慢性病甚至失能的風險。因此,定期量測身體組成,及早掌握肌肉狀態,才能及早調整飲食與運動策略,把握黃金時間維持健康。

 

 

為什麼中年後要特別注意蛋白質攝取?

  • 合成效率下降

    隨著年齡增加,身體對蛋白質的「利用率」下降,也就是說即使攝取相同的蛋白質,合成肌肉的效率比年輕時低。

  • 慢性病風險增加

    中年族群常見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問題,若飲食控制不佳,蛋白質容易不足,反而加速肌肉流失。

  • 基礎代謝下降

    肌肉是代謝的重要組織,肌肉量不足會讓熱量消耗變慢,進一步造成脂肪堆積與代謝症候群惡化。

 

因此,中年族群若能「持續補足足量的優質蛋白質」,搭配簡單阻力訓練與日常活動,不僅能維持肌肉,更能提升代謝,同時控制血糖與血脂,達到全方位的健康保護。

 

 

 

中年族群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

一般成年人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 每公斤體重 0.8 公克。然而,中年之後為預防肌少症,建議應提高到 每公斤體重 1.2–1.5 公克

舉例:

  • 體重 60 公斤 → 每日蛋白質需求約 72–90 公克
  • 體重 70 公斤 → 每日蛋白質需求約 84–105 公克

此外,研究顯示 「均勻分配」 蛋白質比集中在一餐更能刺激肌肉合成。建議每天三餐蛋白質均衡,每餐至少 25–30 公克,需要時可搭配點心補充。

 

一日蛋白質攝取攻略

以下以一位 60 公斤中年族群 為例,示範如何規劃一天的蛋白質來源,達到 80 公克以上的目標。

早餐

  • 無糖豆漿 300c.c.(約 9 公克)
  • 全麥吐司 1 片 + 起司 1 片(吐司約 2 公克,起司約 5 公克)
  • 水煮蛋 2 顆(約 12 公克)

早餐合計:約 29 公克蛋白質

營養師小提醒:早餐常是最容易忽略蛋白質的一餐,建議以豆漿、雞蛋、乳製品等組合,快速補足。

 

午餐

  • 雞胸肉 120 公克(約 25 公克)
  • 糙米飯 半碗(約 4 公克)
  • 青菜 + 菇類(額外約 2 公克)

午餐合計:約 31 公克蛋白質

營養師小提醒:中餐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,雞肉、魚肉或豆腐都是不錯選擇,避免加工肉品。

 

晚餐

  • 鮭魚 100 公克(約 20 公克)
  • 地瓜 半條(約 2 公克)
  • 炒青菜、毛豆仁(額外 3–4 公克)

晚餐合計:約 25 公克蛋白質

營養師小提醒:鮭魚、鯖魚富含 Omega-3 脂肪酸,除了提供蛋白質,也能抗發炎、保護心血管。

 

加餐或點心

  • 優格 200 公克 + 堅果 20 公克(約 12 公克)
  • 乳清蛋白 1 份(20–25 公克,適合運動後補充)

營養師小提醒:若三餐無法達標,利用高蛋白點心或乳清蛋白補足,特別適合忙碌族群。

 

選擇蛋白質的原則

  • 多樣化來源
    動物性(肉、魚、蛋、乳製品)與植物性(豆類、堅果、全穀)搭配,既能補足胺基酸,也能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。
  • 優質蛋白質
    蛋白質的價值在於「必需胺基酸」含量與比例,動物性蛋白質普遍較完整,但植物性搭配也能達到完整效果。
  • 避免高油加工品
    避免以加工肉品(如香腸、火腿、培根、熱狗)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,因其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與鈉,高血脂、高血壓皆需避免。

 

與運動結合,效果加倍

僅靠飲食補充蛋白質還不夠,若缺乏運動,肌肉仍會逐漸流失。建議中年族群每週至少 2–3 次居家肌力運動例如:

(1)水瓶舉手:使用小水瓶或輕啞鈴彎舉,訓練手臂

(2)踮腳尖:抓住椅背,踮腳尖再放下,強化小腿

(3)側抬腿:扶牆或椅背,將一腳往側邊抬高,訓練臀中肌,幫助平衡。

 

並搭配日常活動量提升,規律走路、爬樓梯等等,運動後 30–60 分鐘補充蛋白質,能顯著提高肌肉合成效率。因此運動後一杯無糖豆漿或一碗無糖優格,能放大飲食與運動的效果。

 

營養師的叮嚀

  • 逐步調整不需要一天就達標,可以先從早餐增加蛋白質開始,再慢慢延伸到三餐與點心。
  • 注意腎臟功能若有腎臟疾病,需與醫師討論蛋白質攝取量,避免腎臟負擔。
  • 搭配足夠水分蛋白質代謝需要水,請記得每天攝取足夠水分。
  • 搭配均衡飲食除了蛋白質,仍要注意蔬果、全穀、健康油脂,才能維持整體健康。

 

總結

中年之後,肌少症是健康與生活品質的一大威脅,而「蛋白質」是守護肌肉的核心。每天依據體重規劃 每公斤 1.2–1.5 公克 的蛋白質,並均勻分配在三餐與加餐中,搭配多樣化蛋白質來源與適量運動,就能有效延緩肌肉流失。

 

肌肉就是最好的健康存摺,中年開始補足蛋白質,就是為未來的自己打造更有活力、更豐富的生活。

 

 

參考文獻

Bauer, J., Biolo, G., Cederholm, T., Cesari, M., Cruz-Jentoft, A. J., Morley, J. E., … Boirie, Y. (2013). Evidence-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al dietary protein intake in older people: A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PROT-AGE Study Group.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, 14(8), 542–559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amda.2013.05.021

 

Deutz, N. E. P., Bauer, J. M., Barazzoni, R., Biolo, G., Boirie, Y., Bosy-Westphal, A., … Calder, P. C. (2014). Protein intake and exercise for optimal muscle function with aging: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ESPEN Expert Group. Clinical Nutrition, 33(6), 929–93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lnu.2014.04.007

 

Phillips, S. M., & Martinson, W. (2019). Nutrient-rich, high-quality, protein-containing foods to mitigate age-related muscle loss.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, 1416(1), 50–67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nyas.13572

 

Morton, R. W., Murphy, K. T., McKellar, S. R., Schoenfeld, B. J., Henselmans, M., Helms, E., … Phillips, S. M. (2018). A systematic review, meta-analysis and meta-regression of the effect of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on resistance training–induced gains in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in healthy adults.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, 52(6), 376–384. https://doi.org/10.1136/bjsports-2017-097608

 

Cruz-Jentoft, A. J., Bahat, G., Bauer, J., Boirie, Y., Bruyère, O., Cederholm, T., … Writing Group for the 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2 (EWGSOP2). (2019). Sarcopenia: Revised 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. Age and Ageing, 48(1), 16–31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ageing/afy169

 

 

正欣診所|蛋白質+運動,就是延緩肌少的黃金組合。

肌肉是最好的健康存摺,別等體力流失才開始補救,從今天起多一份蛋白質、多一點動起來,
為自己存下穩定行動力與更長久的健康!若想知道自己的「肌肉年齡」或檢測肌肉量,
正欣診所的專業團隊能協助您評估、給出個人化建議,讓您持續保有好體力。

 

延伸閱讀:

怕膽固醇不敢吃蛋?小心反而錯過營養!!

才45歲,怎麼走個樓梯就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