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越來越有健康意識,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的第一步,許多人會定期安排健康檢查,期望及早發現潛在風險。然而,當報告送到手中,報告上的數字與縮寫,卻常讓人霧裡看花──這些指標代表什麼?正常與異常差在哪裡?又該如何根據結果來管理自己的健康?
本篇將從六大常見檢查項目——肝功能、腎功能、血脂、血糖、血球與尿液分析——逐一解說判讀重點,協助您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並及早啟動正確的保健行動,並在必要時及早諮詢專業醫師。
一、肝功能:了解肝臟是否有發炎或受損
肝臟是身體的重要代謝與解毒器官,常見的檢查項目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否有肝細胞損傷、膽道阻塞或營養不良等問題。以下為常見指標解析:
指標 | 判讀重點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---|
AST (GOT) | 器官損傷嚴重度(非專一) | 心肌梗塞、橫紋肌溶解症、及大範圍中風 |
ALT (GPT) | 肝細胞損傷最專一的指標 | 酒精、藥物、脂肪肝、病毒性肝炎 |
ALP | 膽道阻塞、膽汁淤積型肝病 | 肝硬化、轉移性肝腫瘤、肝炎 |
白蛋白 (Alb) | 評估肝合成功能與營養狀態 | 肝硬化、營養不良、蛋白流失性腸病、腎病症候群 |
γ-GT | 酒精、藥物及膽道疾病敏感標記 | 長期飲酒、膽道阻塞 |
總膽紅素 (T-Bil) | 協助判斷是否有黃疸、紅血球代謝狀況 | 溶血、肝膽疾病 |
閱讀技巧:因GPT針對肝臟有較專一性,若GOT合併GPT明顯偏高,代表肝細胞可能有受損、發炎情況,若ALP或膽紅素偏高,則需留意膽道阻塞。γ-GT半衰期26日,可用於監測飲酒狀態。白蛋白偏低可能與營養不良或慢性肝病相關,過低可能會有水腫情形。建議至少一年追蹤一次肝功能變化,若持續異常,務必安排腹部超音波與專科檢查。
二、腎功能:檢視身體的排毒與代謝能力
腎臟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與多餘水分,是維持體內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。透過幾項常見指標,可以評估腎臟是否有慢性損傷或代謝異常。
指標 | 判讀重點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---|
肌酸酐 (Creatinine) | 評估腎小球過濾功能(腎臟代謝能力) | 慢性腎臟病、脫水、肌肉量變化 |
估計腎絲球過濾率 (eGFR) | 腎臟在單位時間內清除能力 | 慢性腎衰竭、高血壓、糖尿病腎病變 |
尿素氮 (BUN) | 與肌酸酐並讀以判斷急慢性腎病或脫水情況 | 缺乏水份、高蛋白飲食、出血、腎功能不全、嚴重肝病、感染 |
尿酸 (UA) | 與代謝症候群及痛風相關 | 痛風、高果糖飲食、腎功能差 |
閱讀技巧:同時比較Creatinine、eGFR和BUN,可更全面評估腎臟排毒與水分平衡能力。eGFR是最重要的腎功能指標,數值愈低表示腎功能愈差,當eGFR小於90ml/min/1.73m2已是第二期輕度腎功能損傷,此時即應當更加積極管理,可避免加重腎功能惡化,因當進入第三期(小於60ml/min/1.73m2)時大多是不可逆的進展性損傷,只能延緩惡化速度。若Creatinine與BUN同時上升,可能已出現腎功能惡化;尿酸過高則需預防痛風發作、減少高嘌呤食物攝取。若平時有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或有腎病家族史者,更需定期追蹤。
三、血脂:判斷動脈硬化與心血管風險
血脂檢查能評估脂肪代謝與心血管疾病風險,異常數值與高血壓、中風、冠心病密切相關。
指標 | 判讀重點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---|
總膽固醇 (TC) | 評估整體膽固醇水平 | 飲食、代謝異常、甲狀腺功能低下 |
低密度脂蛋白 (LDL-C) | 動脈硬化風險最相關指標 | 高油脂飲食、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 |
高密度脂蛋白 (HDL-C) | 有助清除壞膽固醇、保護細胞膜以防氧化 | 飲食、肥胖、吸菸 |
三酸甘油酯 (TG) | 與高醣飲食、酒精攝取密切相關 | 飲酒、胰島素阻抗、代謝症候群 |
閱讀技巧:LDL較高即使總膽固醇正常,也可能提高動脈硬化、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,高風險族群(已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)目標更嚴格,通常建議 < 70 mg/dL;HDL則是「好的膽固醇」,有幫助LDL的代謝以及保護細胞膜受到氧化損害;TG和血糖息息相關,易受飲食與酒精影響,過高則與脂肪肝、胰島素阻抗有關。實際上膽固醇還包含多種不同亞型,例如殘粒脂蛋白、LP(a)等,與心血管風險密切相關。深入分析膽固醇的組成與分布,有助於更準確評估個人的動脈硬化風險。建議若LDL超過標準,應從飲食與運動著手改善,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,並定期追蹤檢查。
四、血糖:反映身體的葡萄糖代謝與糖尿病風險
血糖數值可協助早期發現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,有助於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,延緩疾病發展。
指標 | 判讀重點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---|
空腹血糖 (FPG) | 最基本的糖尿病初篩項目 | 高糖飲食、壓力、胰島素阻抗 |
糖化血色素 (HbA1c) | 反映過去2–3個月平均血糖 | 長期血糖控制、糖尿病診斷 |
閱讀技巧:HbA1c反映過去2-3個月平均血糖,比單次空腹血糖更能評估長期控制。單次空腹血糖偏高不一定代表糖尿病,但若搭配 HbA1c異常,須懷疑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。若HbA1c高於5.7%即為糖尿病前期,建議調整飲食、體重控制與增加運動量。若已達糖尿病診斷標準,需由醫師評估是否開始治療並建立長期追蹤計畫。
五、血球檢查:觀察貧血、感染與免疫狀況
血球檢查是最基本的健康指標,能反映全身性狀態,如感染、貧血或免疫異常。
指標 | 判讀重點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---|
紅血球 (RBC)、血紅素 (Hb)、
血球容積 (Hct)、 平均紅血球體積 (MCV) |
評估貧血或脫水狀態 | 缺鐵、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、慢性疾病 |
白血球 (WBC) | 判斷是否有感染或發炎反應 | 細菌感染、病毒感染、自體免疫疾病 |
白血球分類 (Diff) | 區分感染類型與免疫反應 | 急性感染、過敏、寄生蟲感染、慢性發炎 |
血小板 (PLT) | 影響凝血與出血傾向 | 血液病變、肝功能異常、感染 |
閱讀技巧:若紅血球、血紅素及血球體積偏低,可能有缺鐵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或慢性疾病;白血球上升多與感染或急性發炎有關;血小板過低需留意出血傾向,過高則可能為骨髓異常或慢性發炎反應。建議異常數值如持續存在,應進一步抽血或骨髓檢查。
六、尿液檢查:初步評估泌尿系統與代謝狀況
尿液檢查是非侵入性且簡單的方式,能反映腎臟功能、泌尿道感染、血糖控制與代謝狀況。
指標 | 判讀重點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---|
蛋白質 | 出現表示腎臟過濾功能可能異常 | 腎病變、腎臟發炎、劇烈運動、發燒 |
尿糖 | 可反映血糖控制狀況 | 糖尿病、藥物使用 |
潛血 (尿紅血球) | 持續陽性需排除泌尿系統病變 | 泌尿道結石、腫瘤、感染 |
尿比重 (SG) | 反映腎臟濃縮尿液的能力 | 脫水、腎小管功能異常 |
白血球酯酶、亞硝酸鹽 | 為泌尿道感染的敏感指標 | 尿路感染、膀胱炎、腎盂腎炎 |
酮體 | 反映脂肪代謝異常或禁食狀態 | 飢餓、低醣飲食、糖尿病酮酸中毒 |
閱讀技巧:若出現蛋白尿、血尿或白血球酯酶陽性,需留意泌尿道感染或腎臟發炎;若酮體或尿糖持續出現,應警覺糖尿病或營養代謝異常。建議檢查前避免激烈運動,若異常反覆出現,應由泌尿科或腎臟科醫師進一步診斷。
總結:學會解讀報告,是守護健康的第一步
健康檢查不是只看有沒有紅字,而是要了解每個指標背後的意義。從肝功能、腎功能、血脂、血糖、血球到尿液檢查,每一項都有其關鍵訊息,幫助我們及早發現潛在問題。例如,eGFR即使輕微下降也可能代表腎功能正在受損,必須從飲食、控制三高與生活習慣著手預防惡化;而膽固醇除了常見的 LDL/HDL,還有更多細分類型也與心血管風險相關,不可輕忽。
學會解讀健康檢查報告,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飲食與生活選擇,搭配定期追蹤與專業醫師建議,才能真正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