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糖過低會讓人心悸、手抖,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意識,嚴重時還會昏迷,此時就必須盡快救治。現在就讓正欣診所向你說明關於低血糖的一切,從判斷低血糖症狀的方式、就醫時機,到正確的血糖維持方法、怎麼從飲食來預防低血糖,都一次告訴你,讓你更清楚低血糖怎麼辦。
低血糖是什麼情形?低血糖定義與測量方式比較
怎樣可以算是低血糖?臨床上,我們把血糖低於 70 mg/dL 視為需要處理的警訊;若低於 54 mg/dL 或已影響意識,就屬嚴重等級、必須盡快救治。接下來會說明低血糖的標準,並教你血糖怎麼測、怎麼救、怎麼防,同時比較指尖血糖機與持續血糖監測(CGM)的優缺點與準確度重點,幫助您更瞭解低血糖是什麼狀況:
3 種低血糖標準說明
2025 年,美國糖尿病學會(ADA)將低血糖分成 3 個等級,做為臨床處置的標準:等級 1 是警示值、等級 2 是臨床上顯著的低血糖、等級 3 則是嚴重低血糖(出現認知受影響,需要他人協助,不論多少)。3 種等級的低血糖指數與症狀都不相同:
-
- 等級 1(警示值):血糖低於 70 mg/dL,但 ≥54 mg/dL。此時自律神經症狀(心悸、冒冷汗、顫抖)可能出現,需要立刻補充碳水,並持續追蹤。
-
- 等級 2(臨床上顯著的低血糖):血糖低於 54 mg/dL。這個門檻與「神經缺糖」風險升高有關,需立即處置並找出原因。
若患者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卻沒症狀,可能已有「低血糖警覺性降低」,表示身體對血糖過低的反應減弱,導致無法及時察覺到初期症狀,可能直接進入中樞神經症狀,如意識模糊或昏迷。這通常發生在長期嚴格控制血糖或反覆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身上。
- 等級 2(臨床上顯著的低血糖):血糖低於 54 mg/dL。這個門檻與「神經缺糖」風險升高有關,需立即處置並找出原因。
-
- 等級 3(嚴重低血糖):不論血糖數值,只要已出現認知受損、需要他人協助(甚至抽搐、昏迷),就屬嚴重等級。這是緊急狀況,需立即就醫並依照醫囑給予升糖素。
低血糖「量得準」很重要!2 種血糖測量工具比較
低血糖的處置依賴數值與症狀的即時判斷,因此量測工具要可靠:
-
- 指尖血糖機:
建議選擇符合 2013 年 ISO 15197 規範者(至少 95% 測值需落在:血糖 <100 毫克/分升時 ±15 毫克/分升;≥100 時 ±15%),因此在購買血糖機或試紙的時候,可以留意說明書上有沒有 ISO 15197 的認證字樣。指尖血糖機的優點是即時、攜帶方便;不過量測前須注意洗手、試紙保存與操作,避免誤差。 - 持續血糖監測(CGM):
偵測組織液,可提供趨勢與低血糖警報;目前多數系統的平均相對誤差(MARD)約接近或低於 10%。CGM 在血糖變化時可能出現時間差,因為感測器測量的是組織液中的葡萄糖,葡萄糖需要一些時間從血液中擴散到組織液中,造成短暫的延遲。
因此,若感到血糖異常,特別是在快速上升或下降的情況下,最好使用傳統的指尖血糖測試做雙重確認,確保安全和準確的數據。
- 指尖血糖機:
什麼原因會造成低血糖?糖尿病友與一般人低血糖原因一次瞭解
低血糖多半是「進食、用藥、活動量、身體狀況」失衡所致,但因為糖尿病患者與一般人的低血糖原因不同,臨床上會先區分是否為糖尿病患者(尤其使用降血糖藥物者),再找出原因並調整。以下先說明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狀況的 6 個原因:糖尿病患者會低血糖的 6 大原因
-
- 胰島素操作不當:忘記已打過針而重複注射,或是打完速效胰島素卻延遲或未進食、劑量估算錯誤等狀況。
- 胰島素分泌的口服藥:長者或腎功能較差的患者若使用磺醯脲類胰島素分泌口服藥,極有可能會增加低血糖風險。
- 腸胃道生病或有狀況:感染、腹瀉、嘔吐或食慾差,會讓碳水化合物攝取(或吸收)變少,與原先用藥劑量不相稱。
- 肝腎功能變差:藥物代謝、清除變慢,使藥效延長或累積。
- 長時間或強度較高的運動:運動前沒有先補充點心或調整藥量的話,有機率在運動中或運動後數小時內發生低血糖。
- 空腹飲酒:酒精會抑制肝臟產生葡萄糖,因此糖尿病友在空腹或睡前飲酒會更加危險。
一般人也會低血糖!普通人突然低血糖原因解析
沒有罹患糖尿病的一般人,也有可能面臨低血糖狀況!低血糖會出現在一般人身上,多半是以下 6 個原因造成:
-
- 反應性低血糖:在吃完飯後 2~4 小時(有時可到 5 小時)出現的低血糖與不適;常見於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前期族群。其機轉多與第一時間胰島素分泌遲滯有關:餐後血糖先上升,但胰臟 β 細胞「慢半拍」,等到血糖已準備回落時才大量分泌胰島素,結果導致低血糖的情況發生。
- 飲食與作息失衡:久未進食、餐點以精製澱粉為主、熬夜過勞、激烈運動,都可能出現「餐後反應性低血糖」等不適。
- 酒精作祟:大量或空腹飲酒會抑制肝臟糖質新生,使血糖下滑。
- 器官功能或內分泌問題:嚴重營養不良、肝腎功能不全、腎上腺功能低下等,都可能造成低血糖。
- 手術後的餐後低血糖:做了胃繞道或其他減重手術後,因為食物會快速進入小腸,當葡萄糖被吸收後,胰島素便大量分泌,導致低血糖,常在餐後 2~4 小時發作。
- 腫瘤性與罕見原因:如胰島素瘤(分泌胰島素的腫瘤)。臨床以「72 小時禁食試驗」為黃金檢測流程之一,若 72 小時仍未誘發低血糖,胰島素瘤機率很低;倘若反覆不明原因低血糖,則需由內分泌科評估。
低血糖症狀有哪些?可能發生心悸、頭暈、嗜睡
低血糖的表現通常先從「身體發出警報」開始,像是心悸、手抖、冒冷汗、突然很餓或覺得緊張不安等自律神經症狀;若血糖再降,可能還會進一步出現腦部缺糖相關的不適,包括頭暈、頭痛、視線模糊、說話含糊、反應變慢、意識混亂,嚴重時甚至會抽搐或昏迷。症狀是否明顯,與血糖降得多低、降得多快以及個人體質有關。
自律神經症狀
-
- 成因:血糖下降時,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升糖荷爾蒙,提醒你「需要補充碳水」。
- 常見症狀:心悸、手抖、冒冷汗、焦躁或不安、臉色蒼白、強烈飢餓感。這些通常發生在血糖低於約 70 mg/dL 時。是身體在發出警報要你留意血糖的情況。
神經缺糖症狀
-
- 成因:葡萄糖是腦部主要能量來源;當血糖再降(常見在 <54 mg/dL),腦部供能不足,會影響認知與行為。
- 常見症狀:頭暈、頭痛、視線模糊、說話含糊、動作不協調、判斷力變差、嗜睡、意識混亂;再惡化可出現抽搐或昏迷。當這一群症狀出現時,代表「需要立即處置」。
其他常被忽略的情況
-
- 夜間低血糖:半夜的低血糖不一定會讓你驚醒,常見線索是夜間盜汗、惡夢/睡眠被干擾、清晨頭痛或起床特別疲倦;有時起床反而量到血糖偏高,那可能是身體反彈分泌升糖荷爾蒙的結果。若經常出現,請與醫療團隊調整晚餐與睡前點心、藥物與運動時段,必要時加強夜間監測。
- 低血糖警覺性降低:反覆低血糖或病程較久的人,可能不太會出現自律神經的症狀,而是一下子就進入神經缺糖的階段,風險明顯較高;這時更需要規律監測,與避免單獨進行高風險活動(如單獨開車)。
低血糖怎麼辦?低血糖症狀及處理方法一次看
碰到低血糖情形該怎麼處理?尚有清晰意識的低血糖,以及出現昏迷狀況、神智不清的嚴重低血糖,需要的解決方式不一樣。因此,需要先釐清患者是否處於意識清楚狀態,再做出適當處置。
意識清楚:照「15–15 法則」處理
-
- 若意識清楚,立刻監測血糖值,再攝取 15 公克含糖食物,並於攝取後 15 分鐘再監測;若仍低於 70 mg/dL,再補 15 公克速效碳水、再過 15 分鐘後重量數值,直到回到目標範圍。之後若距離下一餐超過 1~2 小時,可先吃一份含碳水及蛋白質的小點心,例如吐司夾蛋或蘇打餅乾,以避免再度下滑。
- 常見 15 公克含糖食物:
- 3顆方糖。
- 果汁或含糖汽水 120~150mL。
- 白砂糖或蜂蜜 1 大湯匙。
提醒:不要飲用無糖飲料或巧克力/冰淇淋,因為油脂會延緩糖分吸收,升血糖速度較慢。
-
- 有服用降血糖藥物 Acarbose 者:發生低血糖時請用葡萄糖(錠/凝膠),不要用蔗糖(砂糖)或澱粉,因藥物會延遲這些糖類的分解與吸收,升糖會太慢。
意識不清:緊急狀況
當低血糖已出現神智不清、喪失意識或抽搐,此時患者無法自行進食,若強灌糖水或食物容易嗆入氣道、造成吸入性肺炎或窒息,務必不要嘗試餵食。請立刻將患者擺側臥位以防嗆咳,並由身旁的人協助 2 件事:
-
- 立即給予升糖素(若手邊有、且有人會使用):目前國際建議優先使用「即用型」的製劑(如鼻噴粉劑或預充式自動注射筆),因為步驟最少、家屬在壓力情境下成功率較高,但目前沒有引進台灣。
台灣僅有傳統粉劑需重配的注射組,務必由曾接受過教學的人操作(先混合、再抽藥、肌肉注射)。給藥後仍需持續監測並安排送醫。 - 撥打 119 送醫:就算已施打升糖素,也應盡快就醫,以便評估是否需要靜脈葡萄糖與找出低血糖原因;若沒有升糖素或現場無人會用,更要立刻叫救護車,避免延誤。
- 立即給予升糖素(若手邊有、且有人會使用):目前國際建議優先使用「即用型」的製劑(如鼻噴粉劑或預充式自動注射筆),因為步驟最少、家屬在壓力情境下成功率較高,但目前沒有引進台灣。
如何預防低血糖?透過 6 種生活習慣打擊低血糖
要預防低血糖發生,原則上是用藥、飲食、日常測量,以及日常生活每個細節都多一點關注,並把緊急處置(含糖食物、升糖素)準備好。以下提供的 6 種做法都有臨床指引或權威機構支持:
1. 三餐定時定量
跳餐、延遲進食或吃得過少,都容易讓藥量與碳水「不成比例」,建議早餐、午餐、晚餐都在固定時間用餐。
2. 日常準備 15g 含糖食物
外出時準備方糖/小罐果汁等,每份約 15 g,出現早期低血糖警訊就能立刻處置。
3. 運動要有「前中後」計畫
-
- 運動前不空腹:先測量血糖或看 CGM 趨勢;若血糖值偏低(例如接近 100 mg/dL 或下降趨勢),必要時先補 15~20 g 含糖食物再開始。
- 運動中:若運動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症狀,請立刻停下,按「15–15法則」優先處理。
- 運動後數小時:血糖仍可能降低(特別是夜間風險會增加),可與醫療團隊調整胰島素、藥量,或於睡前加點心。
4. 酒精要配食物、別空腹
酒精會抑制肝臟製糖,空腹或睡前飲酒,更容易在夜間發生低血糖。如果要喝酒請務必搭配食物!當天若有喝酒,睡前也要記得測量血糖,並視情況安排加餐或警報監測。
5. 遵照時間與劑量服藥,不自行增減
使用胰島素或會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(如磺醯脲類)時,生病、作息改變或運動量增加前後,都應先與醫療團隊討論劑量調整;必要時改用低風險藥物或更新胰島素方案。
6. 如有餐後低血糖情形,可調整進食型態
若常在餐後 2~4 小時出現心悸、手抖等不適,可先調整進食型態:
-
- 少量多餐。
- 每餐加入蛋白質與可溶性纖維、減少精製澱粉。
- 餐後 10~30 分鐘進行輕度活動,能減少血糖先高後低的幅度。
- 若低血糖仍反覆發作,應記錄血糖與症狀、並進行就醫評估。
正欣診所陪你控制低血糖,一起守護心血管健康!
看完以上的低血糖處理方式說明,相信你更清楚該怎麼應對突如其來的低血糖了!低血糖會帶來心悸、冒冷汗、焦慮等不適狀況,嚴重時甚至會暈眩昏迷,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。因此,一旦注意到低血糖狀況發生,就應立即行動。平時也應妥善管理血糖,透過飲食、運動、生活習慣的調整,讓血糖保持在穩定數值。
正欣診所以心血管保養為核心,若你常為低血糖、心血管健康困擾,歡迎來諮詢門診,會由心臟科醫師搭配營養師,依你的作息與用藥習慣,給出可落實的飲食與運動建議,協助檢視保健品是否合適,並在醫師評估有適應症時提供必要支持(輔助。想更安心地管理風險,歡迎預約諮詢正欣診所的心血管保養評估。
把日常照護做對,低血糖就不再帶來壓力。
延伸閱讀: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