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壓突然升高怎麼辦?醫師教你判讀數字、找出原因與正確處置

為何血壓會飆高?醫師解析血壓突然升高的可能原因

當血壓突然衝到180mmHg,很多人的下一句常是「需要馬上吃藥或去急診嗎?」作為臨床醫療人員,我們最在意的是 2 件事:第一,量到的數字是否正確;第二,這次升高有沒有「急性器官損傷」的跡象。發現血壓突然升高時,正確的判讀,才能決定你是應該立刻送醫,還是先安靜休息、重測並安排門診追蹤。本文將帶你了解最新血壓標準、在家量測的「722 原則」及高血壓急症的處置方式,幫你把緊張感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。

多少數字算「血壓過高」?掌握在家量測關鍵與「722 原則」

台灣心臟學會與台灣高血壓學會於 2022 年發布的治療指引,將「高血壓」定義為 ≥130/80 mmHg,並建議多數成人的治療目標為<130/80 mmHg。這項建議強調需以家用血壓計進行標準化量測作為判斷依據,以避免單次門診量測的偏差影響判讀。

指引同時提出了「722 原則」:每次量 2 次、早晚各量 1 次、連續 7 天,並計入平均值以評估日常血壓控制狀況。然而,血壓數字的判讀,應建立在正確量測之上。量測前至少安靜坐 5 分鐘,30 分鐘內避免咖啡因、抽菸、運動,選擇合適袖帶,手臂置於與心臟同高的桌面,過程中保持安靜不說話。

為降低偶發性血壓偏高的影響,建議依照「722 原則」持續記錄,帶著完整的 7 天數據給醫師判讀,會遠比單次讀值更有意義。

血壓突然升高的原因是什麼?11 項常見誘因一次看懂

很多人會疑惑,血壓為什麼會突然飆高?其實,除了生活環境與飲食習慣外,藥物使用或疾病問題也可能造成血壓飆高。以下為你逐一解析:

1.生活及環境因素

    • 情緒與壓力:強烈情緒、緊張、受到驚嚇,都會啟動交感神經,使血管收縮、心跳加快,短時間內提升血壓;若再加上咖啡因,升壓幅度會更明顯。
    • 睡眠不足/作息顛倒:熬夜、輪班、前一晚睡不好,身體會一直處在「緊繃警戒」狀態,心跳變快、血管收縮,隔天清晨血壓也特別容易衝高。
    • 疼痛、憋尿:急性疼痛與膀胱快速撐大,會引發反射性交感亢進,短時間內提升血壓。臨床上建議量血壓前應先上廁所、止痛後再做評估。
    • 低溫與季節變化:天氣轉冷、室外溫度下降會使血管收縮,導致冬季平均收縮壓比在夏季高約 1~2 mmHg,血壓控制率也較差,因此建議冬天務必加強居家監測。

2.飲食習慣與藥物使用

    • 高鈉飲食:鹽分攝取過多,對心臟和血管的傷害,比我們想像的大。醫師常形容「心臟就像幫浦,血管像水管。」如果水流量增加或水管變細,壓力就會升高。過多鹽分會同時讓血流量增加,又讓血管變窄,血壓自然也跟著升高。
    • 酒精:一次性或連續數日的飲酒,短期可使收縮壓與舒張壓提升約 2~3 mmHg;長期飲酒則與高血壓風險呈正相關。
    • 尼古丁(紙菸/電子菸):兒茶酚胺釋放與交感活性上升,會使心跳與血壓急性提升;即使是電子菸,也會在短期內讓血壓上升。
    • 止痛藥(NSAIDs、乙醯胺酚):此類藥物會影響腎臟前列腺素與鈉水分滯留,造成血壓上升並干擾藥效,長期使用者更應定期監測血壓。

3.身體狀況與共病

    • 肥胖:大型統合分析與心臟學會指引都指出,平均每增加 1 公斤體重,收縮壓約上升 0.5~1 mmHg;反之,每減 1 公斤體重,收縮壓也大約可降 1 mmHg。不過這是以「平均」估算,實際幅度還是會受年齡、腰圍、用藥與鹽分攝取等因素影響。
    • 慢性腎臟病:腎功能不佳時,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鹽分與水分,滯留的鹽分及水分會累積在血管內,造成血管壓力增加。另外,腎臟損壞時,體內調節血壓的賀爾蒙也會失調,使血管收縮,增加血管張力,造成血壓飆高。
    • 甲狀腺功能異常:甲狀腺機能亢進時,常以收縮壓偏高為主;機能低下則多以舒張壓偏高為主。若合併心悸、怕熱或畏寒,以及體重變化,建議一併檢查甲狀腺功能。

血壓突然升高會有哪些症狀?

多數高血壓其實沒有明顯症狀,所以也被稱為「沉默殺手」。只有在數值非常高時,才可能出現頭痛、視力模糊、胸痛或胸悶、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等不適,但這些都不具專一性,不能單憑感覺來判斷血壓狀態。要判斷是否為高血壓,最可靠的方法只有規律量測與連續紀錄。

要注意的是,若合併神經學異常(臉歪、單側無力、講話不清)、胸痛或意識改變等警訊,應視為高血壓急症並立即就醫,下文將詳細說明。

長時間血壓偏高會怎樣?

持續的高壓會讓血管內皮受損、提升血管硬度,久而久之便可能傷害多個重要器官:

    • 大腦: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風險上升。
    • 心臟:心肌肥厚、冠心病、心衰竭。
    • 腎臟:腎絲球微血管受損,導致慢性腎臟病、腎功能惡化。
    • 眼睛:視網膜病變、視力下降。

此外,根據流行病學顯示,血壓從 115/75 mmHg 起,每上升 20/10 mmHg,心血管疾病風險將近翻倍;反之,把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,也能有效降低中風與心臟病的發生。

血壓突然升高如何處理?緊抓 3 個關鍵

血壓突然升高怎麼辦?如何處理?

量完血壓發現數值升高時,先別慌張,掌握 3 個關鍵:「量得準不準?有沒有「緊急症狀」?接下來要怎麼追蹤?」,才能幫助你更好地判斷下一步:

步驟1. 先做「現場自我處置」

    1. 坐好並安靜休息 5 分鐘再量血壓。
    2. 30 分鐘內避免喝咖啡/茶、抽菸或運動,先上廁所。
    3. 選擇有靠背的椅子、雙腳踩地,手臂放在桌上與心臟同高,袖帶尺寸要合適,量的時候不要說話。
    4. 當下連量 2 次、間隔約 1 分鐘取平均值,並把當時情境記下來(如:情緒、剛運動、是否攝取咖啡因等)。

步驟2. 判斷是否有「緊急症狀」:認識高血壓急症

判斷是否需立刻送醫,關鍵不只是數字,而是有沒有合併「急性器官損傷」。依美國心臟學會與高血壓學會的最新聲明,高血壓急症(Hypertensive Emergency)的定義為:收縮壓常見 ≥180 mmHg 或舒張壓 ≥120 mmHg,且出現急性器官損傷,包括:腦部(急性中風、腦出血、腦病變)、心臟(心肌梗塞、不穩定心絞痛、急性左心衰竭合併肺水腫)、大血管(主動脈剝離)、腎臟(急性腎損傷)等。

血壓突然升高伴隨頭暈,恐是急症警訊!

以大部分的人來說,高血壓是沒有症狀的。但若血壓突然升高並伴隨頭暈、視力模糊、平衡障礙,可能是高血壓急症或中風警訊,需立即評估。只要血壓讀值 ≥180/120 mmHg 且出現神經學缺損、胸痛、呼吸困難、意識改變等症狀,就應以「高血壓急症」視之。必須直接撥打 119 或立刻前往急診,進行醫療處置與住院監測,切勿自行加倍服藥或等待症狀改善。

什麼情況要立刻求助?留意「B.E.F.A.S.T.」口訣

若是出現中風徵兆,則不論血壓數字。臨床上常採用「B.E.F.A.S.T.」作為中風的判斷口訣:

B = Balance(平衡):突然站不穩、走路東倒西歪、強烈眩暈到無法行走。

E = Eyes(視力):突然單眼或雙眼看不清楚、視野缺一角、看到重影。

F = Face(臉):請對方「微笑」,一邊臉下垂不對稱就是警訊。

A = Arm(手):請對方「雙手平舉」,一手抬不住或慢慢下垂要警覺。

S = Speech(說話):口齒不清、說不出話、聽不懂別人話都不正常。

T = Time(時間):記下「最後正常的時間」,立刻撥 119,不要自行觀察或等藥效。

步驟3. 了解什麼情況可以先「門診追蹤」?

若血壓數值很高(常見 ≥180/110~120 mmHg)但沒有緊急症狀,多屬「明顯升高但無器官損傷」。原則上應逐步降壓並密切回診追蹤,並非在家猛然把藥量加倍。請在數天內安排回診,並提供以 722 原則記錄的血壓、服藥狀況與生活紀錄,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調整藥物使用。

如何管理長期血壓?7 大原則讓醫療與生活並進

控制血壓並非一次性的任務,而是長期的生活習慣與醫療介入的結合,以下 7 大原則能幫你持續穩定血壓,降低心血管風險:

  1. 均衡飲食:以蔬果、全穀、低脂乳品、白肉與豆類為主,少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,每日鈉攝取<2,000 mg(≈食鹽<5 g)。
  2. 規律運動: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(快走、騎車、游泳),可降低約 3~5/2~3 mmHg;想再加分,可在專業指導下加入等長握力訓練(每週 3~5 天、每次 12~15 分鐘),研究顯示可再降低約 5~7/3~4 mmHg。
  3. 體重控制:每減 1 公斤,收縮壓可降約 1 mmHg;先以減重 5~10% 為里程碑,腰圍回到安全範圍(男性<90 公分、女性<80 公分)通常就能看到數字穩定下來。
  4. 飲酒適量:對於每日飲酒超過 2 杯的人,減酒能明顯降低血壓。根據國健署建議,男性每日的酒精攝取量應 ≤20 g、女性 ≤10 g,但滴酒不沾仍然是最健康的選擇。
  5. 戒菸:菸草與電子菸的尼古丁會急性升壓。成功戒菸可讓收縮壓與舒張壓同步下降,並降低整體心血管風險,建議可善用門診或 0800 戒菸資源。
  6. 睡眠與壓力:保持固定作息、每晚睡眠時間達 7~8 小時,練習腹式呼吸/放鬆法。若有打呼聲大、白天嗜睡或被伴侶觀察到「睡眠呼吸中止(OSA)」,應進一步評估與治療;持續正壓呼吸器(CPAP)對於合併高血壓,特別是控制不佳者,平均可再降約 2~4 mmHg。
  7. 血壓管理與就醫:落實 722 原則(連續 7 天、早晚各量 1 次、每次量 2 遍取平均),並帶紀錄回診,協助醫師精準調藥。必要時,醫師也會安排活動式血壓量測(ABPM)或居家血壓量測(HBPM)進行檢測,以釐清是否為白袍或隱性高血壓。

掌握血壓,守護健康——正欣診所陪你一起穩定血壓

想把血壓顧好,不能只靠一次把數字壓下來,而是把「量得準、判斷對、做得到」的日常建立起來。若當下遇到血壓飆高,可先依本文 SOP 休息、重測,並確認有沒有中風或胸痛等緊急症狀;沒有就把 7 天的居家紀錄(722 原則)與用藥、作息、飲食一起帶到門診,讓醫師幫你找出原因、調整策略。以長期策略來看,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體重回到標準、睡眠充足,加上醫療團隊的藥物與非藥物處置,才能真正把中風、心臟病、腎臟疾病的風險降低。

如果你近期血壓反覆偏高,或已有三高與家族史,建議及早預約心臟科門診,把完整的血壓日記與目前用藥帶來評估;也很推薦與營養師討論一份你吃得下、能長期執行的飲食計畫。針對血管功能與血液循環的照護,亦可在醫師評估下考慮 EECP 體外反搏作為整體方案的一環。若出現中風徵兆、胸痛、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,請立刻送急診;其他情況,歡迎與正欣診所的團隊討論,你不需要自己摸索,我們會用專業、可執行的步驟陪你把血壓穩下來。

延伸閱讀:

血壓長期控制不佳?醫師解讀「為什麼吃血壓藥血壓還是降不下來」的真相

天冷心臟危機! 急性心肌梗塞怎麼辦? 讓EECP幫你守護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