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想要快速降血脂,有沒有捷徑?」多數人的第一個直覺是透過藥物控制,但其實真正安全、有效且可長久維持的作法,永遠是建立正確的飲食、運動與生活習慣,必要時再考慮藥物。降血脂不只是為了健檢報告上沒有紅字,更是在降低心肌梗塞、缺血性中風與胰臟炎等風險。也因此,任何「速成方法」都必須建立於醫療科學與定期追蹤,而非自行停藥或嘗試來路不明的保健品。
接下來,本文將帶你認識常見的口服藥品與用途,以及常見藥物禁忌等常見問題,最後再教你如何從飲食控制、規律運動與日常作息下手,實際把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穩定拉回目標範圍。
降血脂藥物有哪些?常見5種口服藥品介紹
降血脂藥物1:他汀類(Statins)
臨床上的第一線用藥,主要用於降低低密度膽固醇(LDL),已被多項大型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肌梗塞、中風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;必要時可依風險分層調整劑量或與其他藥物合併。常見藥物如:Crestor、Lipitor。
降血脂藥物2:依折麥布(Ezetimibe)
此類藥物可抑制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,單用時可進一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。對於僅使用他汀類藥物仍未達標或無法耐受高劑量他汀者,常與他汀併用。研究已證實,此組合可再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常見藥物如:Ezetrol。
降血脂藥物3:貝特類(Bette)
主要用於降低三酸甘油脂(TG)。在三酸甘油脂偏高(特別是 ≥500 mg/dL)時,優先目標是降低胰臟炎風險,醫師會評估是否需合併生活型態調整或與他汀類藥物合併治療。常見藥物如:Fenofibrate、Gemfibrozil。
降血脂藥物4:貝培多酸類(Bempedoic acid)
屬於「非他汀」口服降脂藥,主要作用在肝臟的 ATP-檸檬酸裂解酶,降低體內膽固醇合成作用。因藥物只在肝臟活化,理論上較不易引發肌肉相關不適。可降低約 13% 的重大心血管疾病風險。常見藥物如:Nilemdo。
降血脂藥物5:處方級魚油
為高度純化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(EPA),適用於已使用他汀但三酸甘油脂仍持續偏高的特定族群。隨機對照試驗顯示,與他汀併用可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(並非一般保健食品等級魚油可替代)。不過是否適合使用,仍需由醫師進一步評估。
降血脂藥應該吃多久?
降血脂藥物的服藥重點在於長期、持續使用,而非數值正常就自行停藥。一般來說,只要仍存在治療需求的風險(例如已有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病,或低密度膽固醇非常高),醫師通常會持續開藥。即便血脂達標,也建議維持治療,以避免數值反彈或提升疾病風險。過往研究顯示,中斷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。
治療啟動或調整劑量後,建議於4~12週內複檢血脂,以確認藥效反應與服藥狀況;之後便可依個人狀況安排每3~12個月追蹤,並微調藥物與生活型態。這是國際主要指引對「追蹤頻率」最一致的建議。
若屬於高三酸甘油脂(特別是 ≥500 mg/dL)情況的患者,短期目標是先把三酸甘油脂降到安全範圍,以預防急性胰臟炎。通常會搭配飲食調整與適當藥物(例如貝特類或處方級魚油),待數值改善後,再回到長期的心血管風險管理與定期追蹤。
台灣高血脂治療指引也強調,應依個人心血管風險設定低密度膽固醇目標,採長期控制與生活型態並行的策略。至於是否需要加減藥,則需要按照回診檢驗結果與醫師評估建議調整。
高血脂症藥物禁忌|他汀類不能跟什麼一起吃?
他汀類藥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,降低心肌梗塞與缺血性中風風險。但也因為他汀類需要經由小腸與肝臟代謝,特定食物或保健品,甚至是高強度的離心運動,都可能影響藥效或造成不適。為了把效益最大化、降低風險,建議在用藥期間避免下列禁忌行為,或先與醫師、藥師討論替代方案與安全做法:
1.盡量避免葡萄柚/葡萄柚汁
葡萄柚中的「呋喃香豆素」會抑制小腸的代謝酵素,讓某些他汀在體內濃度明顯升高,增加肌肉與肝臟副作用風險。這種抑制屬於「持續性」效果,錯開1~2小時並不可行;研究顯示影響可持續至少24小時,甚至達2~3天。建議在使用他汀類藥物時,最好完全避免葡萄柚製品;若真的想吃,請先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更換不受影響的藥物。
2.燕麥不能與藥物同時吃
燕麥(可溶性纖維)本身有助於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,並非禁忌食物,不過因為燕麥的高纖維,可能會降低部分他汀在腸道的吸收率。目前臨床上多採保守做法,只需與藥物錯開2~4小時食用即可。
3.避免同時服用紅麴保健品
紅麴的結構與他汀類藥品相似,具有類似作用。因此當你已經服用降血脂藥品,就不建議額外攝取紅麴類保健食品,因為兩者併用會使血液中的藥品濃度增加,可能會加重肌肉痠痛、無力等副作用。再加上市售紅麴製品含量不一、品質落差大,更不建議自行加用;若想改用紅麴,事前務必先與醫師討論。
4.別急著做「高強度離心運動」
剛開始或調整他汀類藥物治療時,若立刻進行身體尚未習慣的高強度離心訓練(此運動主要利用重量與地心引力對抗,短時間對身體進行高強度的肌力訓練)較容易誘發肌肉症狀、肌酸激酶升高,甚至可能引發橫紋肌溶解。建議先以中等強度有氧為主,並逐步加量較為安全。
如何快速降血脂?除了藥物,吃對飲食方式也很重要!
對於輕度到中度血脂異常,或想要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改善血脂的族群,建議先把「吃法」調整到位,通常在4~12週就能看見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的實際改善;對高風險者或重度血脂異常者,即使已經在服用藥物,正確的飲食方式也能讓藥效更穩、更安全。以下作法皆有臨床或大型研究支持:
1.用對油,很重要
核心做法是以「不飽和脂肪」取代「飽和脂肪」。日常烹調多以單元不飽和脂肪(Omega-9,如橄欖油)與多元不飽和脂肪(Omega-6/Omega-3,常見於芥花油、葵花/大豆油、堅果與魚類)為主,並減少奶油、椰子油等飽和脂肪。這種替換方式可實際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,並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心臟學會長期支持。
2.採用「地中海型」飲食
以蔬果、全穀、豆類、堅果、橄欖油與魚類為基底,紅肉與加工品少一點、烹調少油炸。臨床試驗顯示,地中海飲食可降低重大心血管疾病風險。具體搭配可以參考以下比例:
-
- 盤子的1/2蔬菜:綠色和彩色蔬菜,如花椰菜、番茄、甜椒、菇類、秋葵等
- 1/4全穀雜糧:糙米或五穀飯1碗,也可以地瓜、玉米、燕麥等替代
- 1/4優質蛋白:魚、去皮雞胸、豆腐、毛豆、鷹嘴豆等,減少紅肉攝取
- 好油+堅果:初榨橄欖油1~2湯匙每餐(拌菜或做醬);無調味堅果每日一小把(約28g)
- 水果:每餐後半份~1份,約拳頭大小,可以選擇低糖水果、避免飲用果汁
3.控制糖分攝取
臨床上較在意的是「游離糖/添加糖」──除了加進食物或飲料裡的砂糖、蜂蜜、糖漿之外,也包含果汁與濃縮果汁裡的糖。因為這些糖分,尤其是果糖比例高時,會在肝臟促進「新生脂肪生成」,讓三酸甘油脂上升、胰島素阻抗變糟,長期下來也與內臟脂肪增加有關,但完整水果與無糖乳品中的乳糖不屬於此範圍。依WHO建議,每日游離糖攝取<10% 的總熱量 (約50公克);若能壓到<5%(約25公克)更好。
4.吃夠「水溶性纖維」
水溶性纖維中的β-葡聚醣會在腸道形成黏稠膠體、幫助結合膽汁,帶走膽固醇並減少再吸收。臨床綜合分析顯示,每天攝取≥3公克的燕麥(或大麥)β-葡聚醣,可把低密度膽固醇平均降低約7~10mg/dL,且能使三酸甘油脂小幅下降。
降血脂運動要怎麼做?醫生教你有氧+重訓這樣做!
只靠吃對,往往還差臨門一腳。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大權威一致建議「規律運動」,對三酸甘油脂下降、高密度膽固醇上升、體重與血壓穩定,都有加乘效果。實務上,我們會以「先求有」的原則,鼓勵患者每週累積150到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,外加每週至少2天肌力訓練;且任何時長都算數,零碎時間也有效。
1.先把有氧運動做夠量——中等強度有氧
以快走、騎腳踏車、游泳、爬樓梯為主,先做到「一週5天、每天30分鐘」;忙碌時可拆成「每次10分鐘,累積到30分鐘」。剛開始用能微喘、還能說完整句子的強度;等連續2週都做得到,再把單次時間拉長或提高速度。餐後10~30分鐘的快走,也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與三酸甘油脂。
2.把「肌力」排進行程——肌力訓練
選大肌群動作(深蹲、弓箭步、推/拉、核心),每個動作做1~3組、每組8~12下;可用自體重量、彈力帶或啞鈴。肌力訓練能維持基礎代謝、改善胰島素敏感度,和有氧互補,對血脂與心血管健康都有助益。
控制高血脂不困難,讓正欣診所陪你度過難關
選擇正確的油品、做好飲食控制、培養運動習慣,配合定期追蹤,其實就能把血脂一步一步拉回正常值。正欣診所的醫師、營養師團隊,會依你的檢驗報告與作息,為你訂出可執行的飲食與運動計畫。若屬高風險或對藥物不耐受,我們也會在合適的適應症與安全監測下,評估血液淨化、樂脂益等醫療措施是否能作為輔助。
歡迎預約正欣診所的心臟專科門診諮詢——從今天開始,用清楚的計畫與專業的陪伴,把高血脂控制好。
延伸閱讀:

